分享5個創造網絡效應的方法:
- 在有網絡效應的前提下,搶占先發優勢
網上有一句話:網絡效應真正的勝利不是發生在終點,而是發生在臨界點。這句話經常讓品牌誤以為:只要搶到時間窗口,燒出規模=燒出網絡效應。
為了盡快到達規模的臨界點,很多品牌會使出“打折”、“補貼”這兩個殺手锏。比如,一個賣洗發水的新消費老板,產品一上市就開始打折,給用戶補貼,很快賣出10萬瓶、100萬瓶。
這款洗發水,有一個人使用時每瓶賺50塊錢,有100萬個人使用時,還是每瓶賺50塊錢。使用者數量的增加,不會讓產品的價值增加。
因為一個用洗發水的用戶,和另外一群用洗發水的用戶之間,沒有任何產生鏈接的理由。無論它的用戶規模多么龐大,都不具備形成網的條件。
搶占先發優勢的前提,是你先確認你的產品或者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能夠觸發網絡效應。否則你只是燒出空洞的市場規模,但是沒有形成網。
- 找到連接理由
中國的影視圈里,80%的燈爺,也就是燈光師,都來自河南許昌市有一個叫鄢陵縣的地方。可以說,他們一村一村地控制了整個中國影視燈光行業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由地緣關系結成的網絡。
大約30年前,鄢陵縣有個年輕人來北京闖蕩,偶然進入劇組成為燈光師,后來,這位年輕人受到家鄉長輩囑托,把老家其它年輕人帶出來一起賺錢。久而久之,這些老鄉們結成一張產業網。
這一群人結成網后,對手很難再殺進來。因為一個劇組動輒要幾十上百個燈,必須要一群人才能干得動,如果劇組找別的燈光師,光是攢人就要耗費不少時間,而鄢陵的燈光師是聚在一起的,一聲招呼,多少人都能湊來。
現實中已有的社會關系是一張天然的網,當你拿出更緊密的連接理由,讓關系能夠更方便的連接時,用戶的加入意愿自然就會被驅動。而且,加入的人越多,這張網會越牢靠。
微信遷移的是熟人社交關系,釘釘遷移的是職場關系,Keep 是把健身這個興趣點作為鏈接理由,讓用戶匯聚在一起。
除了靠社會關系結網,你還可以先把資源編織成網絡,讓用戶在利益的刺激下主動被你綁定。
在日本,超過一半的人都有一張T卡。這張T卡最初只是蔦屋書店的借書卡,后來他們在這張卡里接入了超過10家加盟企業、超過100萬家店鋪,包括酒店、服裝店、銀行、汽車公司、餐廳等等。
你可以用它來借書,甚至可以用它來買汽車。不管你在哪家店消費,都可以獲得積分。
T積分的邏輯是預支利益,搭建資源聯盟。加入的商家越多,用戶認為這張卡的價值越高,就越愿意加入,而加入的用戶越多,愿意加入的商家就越多。
淘寶88VIP 也是類似的玩法,只要購買一張VIP,你可以聯合享受淘內生態的會員權益,有優酷、淘票票、飛豬聯合會員權益,還有幾百家企業全年給你打9.5折,而這一切只要88元。
企業預支利益,讓用戶因為資源主動匯聚,用戶與企業綁定的時間越久,與資源的連接就會越緊密,出于損失規避心理就越難離開,企業就容易進入自增長循環。
- 超級節點,驅動網絡快速形成
人類的社會網絡中,每個網絡都有自己的超級節點。
在部落中,所有人跟著酋長的步伐行進,酋長就是超級節點;一個村莊里,只要村長說讓大家一起做點什么,村民都會積極響應,他就是村里的超級節點。
超級節點通常是一個領域里的有特殊的權利、社交能力或者資源的人,他們不僅能把你的信息傳播出去,還具有天然的吸引力,能快速把人圈在一起,加速網絡的形成。
比如,知乎剛剛創立時,邀請了李開復、馬化騰等商業大佬在平臺上回答問題,他們論文回答體快速為平臺吸引到一批種子用戶。小紅書在啟動期,也邀請了一大批明星和美妝、美食、運動等不同垂直領域的KOL入駐,帶動新用戶主動注冊。
如果你希望快速驅動網絡效應形成,就去連接和你領域相關的超級節點們,用超級節點吸附小節點加入,幫助品牌快速把生意的雪球滾起來。
- 讓用戶制造用戶
美國有個叫“穿出成功”的公益機構,他們開設了幾家商店,專門為低收入女性提供別人捐贈的職業裝。這家公益機構99%的資金都來自政府和社會捐款,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來聘請員工。
后來,穿出成功的創始人想出一個辦法:只接受合作伙伴推薦的用戶,而作為交換,合作伙伴需要提供志愿者在擔任商店的員工。
如此一來,既有了精準的用戶來源,又帶來了員工。有了這個經營模式,穿出成功快速進入增長循環,很快在21個國家開設了商店,為超過100萬女性提供了公益服務。
創造網絡效應,不是只靠自己制造用戶,而是讓用戶制造用戶。自己制造用戶,就像蹬著自行車前進,蹬一下前進十米。但靠用戶制造用戶,是開汽車前進,踩一下油門,車就能自己向前走。
- 重要的不是圈住用戶,而是讓用戶和用戶之間發生關系
很多企業認為把自己用戶留存到自己的池子里,就能夠創造網絡效應。其實,這樣只是圈住了用戶,沒有讓用戶結成網。
跟很多品牌一樣,NIKE 也把用戶沉淀到了自己的私域里,但他們同時制定了《菜鳥跑者成長計劃》,用10個不同的主題跑,引導用戶參與到活動中來,逐漸養成跑步的習慣。
他們還鼓勵用戶在NIKE+賬號上傳自己的跑步數據,和大家一起交流。用經營跑步俱樂部的思維,NIKE不是圈住了用戶,而是讓用戶形成了擁有互動關系的圈子。
創造網絡效應,重要的不是圈住用戶,而是制造一種契機,讓用戶和用戶之間發生關系。
每個用戶都是網絡上的一個節點,他們沒有形成鏈接的時候,是孤立的個體,不會對品牌形成保護。一旦這些節點連接在一起,就會成為一張強大的防護網,讓外面的人殺不進來。
沒網絡效應的品牌和有網絡效應的品牌競爭,就像兩個人在操場上賽跑,你以為對方只是領先你50米,其實人家已經甩開你兩圈。
以上文章來源于梁將軍 ,作者梁將軍